在GCCCE從博士生到教授
許庭嘉 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
很多人跟我一樣在這個社群中角色蛻變,感謝陳德懷教授邀請我撰寫此文,其實GCCCE在25年前創立時我還不到20歲,正在台師大資訊教育系就讀大二而已,是計算機教育領域的學生身分,那個年代台灣基層的中小學都沒有學校網站,要上網通常是先安裝DOS再安裝Win3.1環境,需要用到好多張磁碟片,然後使用Netscape瀏覽器,還記得我的畢業專題製作的是日本地理學習網站,在當時製作動態網站是需要寫CGI程式的。在那樣網路稀有的年代,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已經創立。
由於我一直在計算機教育的領域,感恩有被這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GCSCE)養分滋養的時候。有參與照片紀錄是從GCCCE2009(如圖1所示),當時的我是博士生,而今是主辦會議之一的教授(如圖2所示)。當年我應該是從指導老師張智凱教授那兒知道GCCCE的資訊,那時我已經三十多歲了,在我論文報告之後,我在會議廳有與新加坡王其雲老師交流討論,我們沒有想到12年後我們會有緣分共同辦理GCCCE2021,而且是面臨這個世紀疫情時期GCCCE第一次首創跨國在地實體與遠距視訊同步的方式。
圖1 GCCCE2009
圖2 GCCCE2021
我沒有搭乘太空梭迅速爬升,而是從最基層一步一步被眾多同領域的資深學者們邀請、推薦、栽培起來的,25年前GCCCE初創立時我是大學生,12年前我是博士生,25年後的現在我是教授。除了從大學本科就是資訊教育,碩士和博士也一直都在資訊教育,於職場上不論在高中職校書或者到大學教師也都有任教計算機概論這個過去二十多年來資訊科學必修的基礎科目,被養成的時間就跟GCCCE25年的時間差不多一樣長,但是真正加入GCSCE學會則是剛好GCCCE歷史的一半,感謝在過去歷任學會會長大器的經營社群之下,讓我們可在這個環境中學習與成長茁壯,這12年來我在這個社群中是從擔任投稿者開始參與的,然後受邀變成擔任審稿者、子會議的議程委員、主會議的議程主席等,接著先從組織工作坊開始學習,最後慢慢被推薦變成子會議副主席,歷練了幾次的子會議副主席之後再接任子會議主席,經過層層歷練,我所辦理的工作坊或子會議都徵稿績效良好、順利圓滿成功,而今都已將這些我扮演與學習過的角色,轉交棒給比我年輕的世代,世代接棒與交替不斷。在我2019年升等教授將許多棒子交給社群後進的學者後,以為可能已經沒有其他項目是我沒效力過且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於2021接收到陳德懷教授委託擔任台灣在地組織委員會主席。歷程完全沒有空降或跳級,12年一路走來踏實。
2011年在新加坡訪問研究時,正值GCCCE積極建立制度與規章的時期,我在其中耳濡目染,後面參與職務也都遵照一切會議程序與規則,例如長篇論文在每個子會議中希望掌控在25%以內,擔任子會議主席時帶領公正審查,推薦主旨演講者有一定程序,都曾經面臨有學者被推薦但是結果沒有最終獲選,但是我們也尊重和服從制度,也有曾經推薦的學者順利經過層層考慮成為主旨演講人,一個完整的鷹架在,這樣社群才不會衰敗,設計制度給大佬、中堅份子、年輕世代都有不一樣的發揮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感謝這個園地,才能讓我們每一年透過這個會議與社群的交流機會,見一些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兩岸與世界各地華人的學術界朋友,這是一個大家合作愉快有良善往來的大家庭,GCCCE2012在台灣辦理,我剛好當年暑假博士畢業,開車載著從國外來訪台灣的外國學者在台灣南部遊玩,我們都有共識安排在會議之前或者之後才一同觀光,會議期間認真與會,後來風景照片被另一個國際會議的學會理事長採用成為ICCE2019社群網站的會議廣告背景照片(如圖3所示)。若不是這個社群環境,我們沒辦法建立如此深的國際連結。若不是過去的GCSCE社群領導們一直持續建立良好制度與培育人才建樹,我可能不會有機會經過那麼多歷練和成長及人脈,未來我們繼續努力希望能使這個活泉可以源源不衰。
圖3 GCCCE2012會場附近的夕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