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林建祥教授
悼 林建祥教授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Global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SCE)主席施如齡教授,請我以學會的角度,為已辭世的林建祥教授寫悼文。我跟她說,我正在思考如何寫、用什麼方式寫。
我與林建祥教授的互動,穿插著早期成立IC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與GCCCE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兩個會議系列的一些小故事。也許透過述說這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除了懷念林教授之外,也能讓大家多認識一點林教授與GCCCE的關係。
我與林建祥教授第一次接觸是在1992年,他是我在計算機教育應用領域第一位接觸到的大陸學者,但不是面對面接觸。1992年夏天,我到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參加第二屆國際智能家教系統會議(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一進到會場,迎面而來是組織會議的Claude Frasson教授,他很開心,看到我像看到老朋友一樣,談了一下我最新的研究。閒聊幾句之後,他說:「有一篇被接受的論文,是北京大學學者投的文章,我原以為可以介紹你們相識,但作者因故不能參加會議發表,但以後你們可以透過通訊聯繫認識。」
1988年,Claude Frasson教授辦了第一次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s)國際會議,也是在加拿大蒙特婁,我那時還是博士生,我的博士論文主要內容就在該國際會議上發表。Claude Frasson教授對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十分感興趣。可能因為第一屆很成功,4年後,1992年再辦第二屆。那時候很少華人或亞洲學者參加這個領域的會議。1988年參加第一次ITS會議時,我認識了呂賜傑教授,那時他還是博士生。那次會議很特別,當時許多尚未取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參加者,後來都成為國際知名學者,例如:歐洲的Pierre Dillenburg 、美國的Jeremy Roschelle等。當然,在那次會議也認識了一些在該領域赫赫有名的教授,例如:John Self(AIED學會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得獎者)、 Gordon McCalla等。會議隔年,1989年,我完成博士論文,前往台灣中央大學任教,1992年在第二屆ITS發表論文,是在中央大學的第一個研究成果。
1992年的會議結束之後,我就開始與林建祥教授通訊聯繫。1993年夏天,我參加在愛丁堡大學舉行的「人工智能在教育」(AIED)會議,首次遇到北京師範大學的何克抗教授。英國的夏天天氣非常好,我與太太以及兩位小女兒住在愛丁堡大學的學生宿舍,宿舍簡單漂亮,還有廚房可以煮東西吃。何克抗教授來學生宿舍看我,我們以廣東話暢談,很盡興,我們也聊到林建祥教授,但是我與林教授尚未碰過面。透過國際會議認識林建祥與何克抗教授(兩位已經先後辭世),讓我知道在這個時間點,大陸的前輩急於了解國際最新的發展。
1993年年底,得到政府資助與中央大學校長、教務長的支持,我負責承接前兩屆(1989年和1991年)台灣主辦的ICCE會議,在台北一家飯店舉辦第三屆,即ICCE1993。獲John Self 教授協助,這次會議有80多位國際學者參與,也邀請多位著名學者在大會進行主旨演講。因為會議辦得成功,參加的學者們提議讓這個會議成為亞洲不同國家或地區輪流舉辦的國際會議系列,並決定第四屆會議,即ICCE1995,在新加坡舉辦。
1994年,林建祥教授與何克抗教授發了一封信給我,邀請我到大陸訪問。我先到北京,參觀北京大學林教授所指導進行的研究(那時候他離休不久)及何教授在北師大的教學與研究單位。我也趁機跟他們介紹了籌備ICCE成為亞洲國家或地區會議系列的情況。在那次訪問,林教授希望我多了解當時大陸該領域的研究狀況,特別替我安排參加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的一個教育技術會議,並進行一場演講。那次會議我認識了當時在大陸積極投入這個領域的一些大陸學者。以上就是我第一次與多位教育技術學者的密切互動經驗。
1995年底,由呂賜傑教授負責,在新加坡舉辦的ICCE1995會議,林建祥教授和何克抗教授都有出席。可能因為看到ICCE的舉辦情況,激發林教授向我提議:能不能舉辦一個兩岸計算機教育應用會議。這是個重要構想,要好好思考如何進行,特別是當時已經出現兩岸關係不穩的跡象。
1996年我再到北京訪問,主要是為了籌備成立第一屆GCCCE會議,決定由華南師範大學主辦;然後我與何教授飛到香港,與李克東教授會合(他當時在香港浸會大學參加研討會),「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的名字,就在那時候訂定。我建議用「全球華人」而不是「兩岸」,主要是考量到當時的氛圍,以及全球華人比兩岸涉及範圍大許多。
1997年5月,第一屆GCCCE大會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正式舉行。值得注意的是,當年的7月1日,是離廣州不遠的香港準備回歸大陸的日子。大日子前夕,氛圍似乎有點莫名的緊張,要特別謹慎,不能犯錯,李克東教授在整個籌備過程花了很大的力氣,讓大會順利舉行。1997年第一屆GCCCE大會,大會的倡議者林建祥教授從北京南下參加,而兩岸、香港及新加坡等,以及從美國來的華人學者,在大會中對研究議題的討論,可能因為華人同文同種,顯得特別親切、熱烈、活潑,至今令人印象深刻。還有一項很特別的地方,當時有多位大陸的博士生參與該次歷史盛會,包括何克抗與李克東教授的學生,如今皆已成為該領域的領袖。
林教授一直嘗試用各種方式,希望能夠將國外有關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最新發展引進大陸。1997年中GCCCE會議結束之後,林教授向我表示:「大陸在這個領域百廢待舉,正在起步的階段。」他盼望ICCE能在中國主辦,因為ICCE更能吸引西方學者參與。正如前述,當時從台灣開始,隔年舉辦一次的ICCE會議系列,第四屆開始離開台灣,1995年在新加坡舉辦;第五屆,也就是1997年底,已經確定在馬來西亞舉辦。那時候,我們正在考慮第六屆,即1999年,可能由日本舉辦。如果大陸要舉辦,會是第七屆,也就是2001年底。從1997年到2001年中間隔了4年,對於大陸當時的需求來說,可能有點晚。於是我有個構想,我評估當時有意願舉辦ICCE的國家或地區會越來越多,於是思考ICCE系列改為一年舉辦一次的可能性,我對林教授說:「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有意願舉辦的大學,我會嘗試說服監督這個會議系列發展的執行委員會,讓大陸在1998年舉辦第六屆」。林教授在短時間內就回覆我,北京北方交通大學(現稱為北京交通大學)可以舉辦。我邀請研究人工智能、認知科學與教育的名宿Alan Collins教授與我一同擔任當屆議程的共同主持人,當年主旨演講者也包括John Seely Brown,一位有廣泛貢獻與個人魅力的學者。
1998年,第二屆的GCCCE,為了回應原先設定為兩岸的大會,決定在台灣中央大學舉辦,由我負責。第一屆GCCCE結束之後,回到台灣,與我的同仁商量,雖然兩岸學者仍持續交流,但兩岸的關係,讓我們不太容易獲得足夠經費舉辦,於是我跟香港中文大學李芳樂教授商量,第二屆GCCCE能否在中文大學舉辦,李教授馬上答應。第三屆,1999年,在澳門大學舉辦,遇到颱風,延後一天舉行,還算順利。第四屆,2000年,在新加坡舉辦,由呂賜傑教授負責。第五屆,2001年,解決經費問題,才回到台灣中央大學舉行,由楊接期教授負責。
從上述,大家就知道現在的GCCCE大會系列,源於林建祥教授1995年的提議。今年2023年,GCCCE已經舉辦到第二十七屆。2013年,10年前,第十七屆在北京大學舉辦,由尚俊傑教授負責,學會頒發了第一個終身成就獎予林建祥教授。
圖一 林建祥教授在GCCCE2013年會上榮獲終身成就獎(由陳德懷教授獻獎)
以下我簡單描述我與林教授有關研究方面的互動。我與林教授首次在北京碰面時,他剛從北京大學退休,他介紹我如何使用電腦解決數學問題,作為輔助數學學習的工具,我知道這是不容易的工作,因為我曾經建構過解積分(微積分的一部分)的數學解題器。這應是他退休前的主要研究。而我介紹我的好幾項研究,其中一項他特別感興趣。
1998年ICCE在北京舉行的時候,我與他及幾位教授討論一個構想,考慮到電腦未來越來越便宜,最終每位學生都有一台電腦使用,我稱之為「電子書包」,這是因為電腦可以儲存大量的學習內容,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學習工具,而且越來越便宜,也越來越輕便,能夠取代部分傳統書包。那時候也正在台灣一些學校進行這方面的實驗。後來「電子書包」這個概念在大陸頗為流行。更早之前在台灣的實驗,讓我注意到當時的電腦價格較高,需要設計一個簡單便宜的裝置,於是就出現使用無線遙控器的構想,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一支輕便的遙控器,能夠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設計過的活動,我們的研究生稱之為「按按按」。2000年介紹這個設計給林教授,他對這個設計有高度興趣,認為這套裝置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產生即時反饋,同時也讓教師知道如何根據這些反饋訊息引導學生調整,林教授稱它為「即時反饋系統」,並在大陸大力推廣。
就我與他接觸的觀察,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他身體硬朗,他有提過這是在文革時候勞動所練就的。另外,他對這個領域的投入有一種我難以形容、極為深厚的情感。每逢談到一些他感興趣的研究,便會眼睛發亮。當我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必興致勃勃向我述說最近大陸在這領域發展的狀況,以及他對於未來的期待。還有,他是一位終身學習者典範,退休後仍定期在北京大學教育技術系聽最新的研究討論,我有一次一同參加。此外,我聽說過在艱難的文革時期,他曾經幫助過不少人,或許可以用這種精神,解釋他在90年代初期那段時間的高度熱忱,想方設法加快大陸在計算機教育應用領域的發展。我還注意到一點,與林教授討論事情的時候,他的表達從來都是正面而積極的,偶爾出現一些可能負面的情況,如果想聽他的反應,他會笑笑地說:「這個不好說。」
如前所述,大家注意到早期建立全球華人這個領域的學術社群,因著歷史與外部的環境,過程坎坷,但是林建祥教授、何克抗教授、李克東教授等這批前輩引路人,無怨無悔長期地支持著。在我與林建祥教授互動的過程當中,雖然他已經退休,沒有什麼資源,仍然可以看到他做了這麼多事情,極為罕見,不得不讓人敬佩!
與林建祥教授在各種場合的互動,至今我仍歷歷在目。他展現的精神,不只令人感動,也告訴我們,如果你所追求的事情對你有重大意義的話,你努力不懈的過程,是你的恩典,也是你的幸福。林教授現在在天上,我想他一定會認同這個說法。
在這個領域,GCCCE在全球華人的世界裡,已經是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大會,經過前人的耕耘,後浪推前浪也已經好一段時間,而學會也成立一個高水準的國際期刊,未來如何更開闊吸收第一流華人學者參與,更大步伐往前走,特別是未來幾年很大機會兩岸互動有個轉折,比以往更為頻密。華人文化一直有個傳統,就是重視歷史。歷史是寶貴的財產,了解歷史,才知道整個脈絡,才有方向感。我以在GCCCE 25周年時候所說過的一句話,回答上面的問題,並結束這篇林建祥教授悼念文:
「歷史有重量,讓人站穩現在;歷史有高度,從過去看未來,讓人看得更遠。」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
(Global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陳德懷(代表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主席)
202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