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就奖
自从1997年成立以来,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华人社会一个旨在交流和提升将信息、计算机及通讯等技术应用于教育, 并反映此领域中国文化、语言及教育特色的最有影响力的社群。为表彰对华人社会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 特制定“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终身成就奖”评选办法。
历年获奖名单 | |
2015 | 何克抗教授 |
2015 | 李克東教授 |
2013 | 林建祥教授 |
2015年终身成就奖得主 何克抗教授 简介
![]()
各位嘉宾、各位学者、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特别高兴,同时也特别感到荣幸,有机会颁发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学会终
身成就奖予何克抗教授与李克东教授。大陆有些学者说「北何南李」,指的就
是这两位数字学习前辈。事实上,两位学者的贡献,也代表大陆数字学习早期
一段时间的重要历程。
但我遇到一个难题,两位前辈贡献都很重大,我先颁给何教授,还是先颁给李
教授?那么就照名字的笔画顺序,但是,「何」、「李」两个字都七画,中间
都是相同的「克」字,还好,最后发觉「抗」是七画,「东」是八画。另外,
也可以从年龄提供一个参考。为了颁奖,最近确认了一些数据:何教授比李教
授早一年出生。
好了,现在介绍何克抗教授。
何克抗教授是大陆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并曾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
应用学会副主席。告诉大家,「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后面的「计
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是何教授建议的。前面「全球」两个字则是我建议的。
何教授在数字学习领域,是我最为钦佩的华人学者。他对研究工作的投入与态
度,会让我想起科学家牛顿与发明家爱迪生:天天研究,天天学习,永远不会
觉得疲倦。学术研究,不只是他的兴趣,也是天天陪伴着他的「爱人」(除了
他太太之外)。他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纯然、好学不倦的学者。
学术方面,首先对西方的教育理论,何教授一方面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抱持怀
疑。从他长期的研究,对于教育理论一直有创新的贡献,可能是因为中文书写
的关系,国际学界所知不多。希望何教授桃李满门的学生,继续发扬光大,让
更多的国际学者了解他的重要贡献。
何教授从他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方法,不只实用可行、成效显著,具体呈现在
他的跨越式学习研究,对大陆未来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何教授长年
进行田野研究:他在教室观看老师上课,课后再跟老师互动、讨论,我从来没
有看过一位数字学习学者有这么大的毅力与奉献精神。近年则更多投入改善贫
穷农村的教育。
何教授不管是理论、实践、治学态度等各方面,诚为我们华人学者的典范。
我谨代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奬」予何克抗教授
。
(本文由本学会主席陈德怀教授撰写)
2015年终身成就奖得主 何克抗教授 得奖感言 衷心感谢「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实在愧不敢 当。刚才学会主席陈德怀教授提到我多年来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方面所 做的探索(特别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让中小学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也 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做的贡献),实际上不是我个人的研究,而是北京师范大 学我所在的研究团队,自2000年以来先后有30多位博士生、近百位硕士生和多 位教授、副教授参与的重大课题。我们之所以持续关注这一课题,是因为这是 涉及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台湾称信息科技)的创新理论、方法来促进和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 目前国际上不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无一不对「教育公平」问题寄予极大的关注,并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 物力。事实上,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教育公平」,唯一的途径、办法就是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就是依靠国家拨给大量经费和 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扶持,使和办学条件有关的各种教育资源(如校舍、 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施、特别是师资)尽量均衡配置─不要有地区差异(尤 其是不要有城乡差别),从而使每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均等。这固然是十分必需 、也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只能解决「教育起点公平」。众所周知,「教育公平 」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这三个方 面,而社会和家长们最为关注、也最为重要的是「教育结果公平」。只要贫困 地区的孩子同样能受到良好教育,能考上名牌大学,人们对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就不会太介意了。但是,按照传统教育公平理论,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必将 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这几乎是一条铁律(不可更改的定律)。而教育起点 的不公平是历史形成的,短时间难以改变(尽管国家和政府已在这方面做出了 很大努力)。那么,这一铁律能否被打破?也就是在教育起点不太公平、甚至 还很不公平的前提条件下,使教育结果相对公平呢?我们北师大的「跨越式教 学」研究团队近十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就是想通过把信息科技的一套高效的理 论、模式、方法应用于农村(包括偏远、贫困山区)中小学的课堂,使之能大 幅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实在在体现「教育结果公平 」(我们已做过多次城乡对比测试,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北京远郊 延庆山区试验校和东城、西城区名校的对比测试;广州远郊番禺区沙湾试验校 和越秀、荔湾区名校的对比测试,以及宁夏海原和甘肃宕昌的农村薄弱校和当 地县城名校的对比测试。结果都表明,前者确实能赶上甚至超越后者)。这是 目前国际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经验,这证明:「信息科技」在创新理论、方法 的指引下,确实对「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结果公平」)有重大促进作用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成果能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受益,谢谢! | |
Back to Top |
2015年终身成就奖得主 李克东教授 简介
![]() (本文由本学会主席陈德怀教授撰写) 2015年终身成就奖得主 李克东教授 得奖感言 首先,我衷心感谢学会给我如此崇高的荣誉!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团队对我 工作的支持,感谢我所在学校校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不可 能在1997年一个特殊的时期能实现GCCCE的诞生。 在听过陈德怀教授对我的介绍之后,使我想起中国一位诗人鲁藜在上世纪四十 年代写的一首小诗,它名为「泥土」,只有四句:「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 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我 愿意我就是一堆泥土。GCCCE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就是要为全球的华人提供一个 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理念与实践就是一束美丽的鲜花,它要生存和成 长,需要有水分、营养和泥土来栽培。我就是为这美丽鲜花输送营养和水分的 一堆泥土。18年前,我曾为这束鲜花提供了一块小小的土壤,让它生存下来了 。18年来,经历了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的中坜、台北,大陆的北京、南 京、杭州、上海以及美国的等地的培植,如今,GCCCE已经拥有大片的培育这 些鲜花的土地,GCCCE出现了一批年轻的精英学者,GCCCE已不仅是一束的鲜花 ,已经成为一个多姿多采的绚丽的花坛。 18年来,许多的学者都在为GCCCE这个美丽花坛淋水培土,输送营养,全球华 人的许多学者正踏着大地上的这些泥土,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了 ,GCCCE已经成熟,壮大了。我作为一个伴随GCCCE走过18年的老人感到无比的 喜悦和兴奋。 再次谢谢大家给我这个崇高的荣誉! | |
Back to Top |
2013年終身成就獎得主 林建祥教授 簡介
![]() | 林建祥(Jianxiang Lin)男,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教授。 1947年10月--1951 年6月学习并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 1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大数学系任数学系秘书, 系副主任等职, 1978年后, 复任北大数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
1984年--到1985年赴美国卡内基--麦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做访问学者,
![]() ![]() ![]() ![]() | |
Back to Top |